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汉邦文化

汉邦文化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为精神力量赋能”党史探秘工作坊第五场(上)
发布日期:2021/8/30 作者:

 

 


本场工作坊主题



 

从《矛盾论》中学习中国共产党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伟大思想。

 



重要概念重温



 

解决问题为导向,就是少做与问题关联不大、不做与问题无关的无用功。坚持问题导向,不仅是我们沟通效率提升、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呵护家庭和增加收入、成就事业的法宝。精神萎靡、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就很难主动去发现问题,即使遇到问题也会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问题意识折射的是宗旨观念、责任意识,彰显的是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展示的是积极向上、奋勇向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坚持问题导向,我们才能“知不足而后进”、“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问题,认真解决问题,从而不断适应新形势,创造美好生活。

 

精神力量赋能,以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帮助人们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培养全面的思维能力,增强个人和组织的自信力和自控力,提升自己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前准备



 

学习毛主席著作《矛盾论》。

 

 


矛盾论学习思考


 

学史明理---《矛盾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而作?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作?有哪些理论?哪些实践?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解决问题的?

学史增信----我们能从《矛盾论》中增强哪些方面的自信力?

 

学史崇德----我们能从《矛盾论》中吸取哪些营养,并内化于心、传之于人?

 

学史力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能从《矛盾论》中获得哪些启示,能有哪些指导?能形成哪些有利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进步自我,成就他人。



《矛盾论》精神营养吸收


 

两种宇宙观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着矛盾,那末,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

 

矛盾的特殊性

○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个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但是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我们常常说“新陈代谢”这句话。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由此可见,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研究学问的时候,由不知到知的矛盾也是如此。当着我们刚才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之间,互相矛盾着。然而由于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甚多,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工作坊小组收获


 

以解决“家庭教育问题”为导向,运用《矛盾论》中“两种宇宙观”、“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关哲学思想来探求问题解决之道,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在家庭教育问题上,不能只就“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孤立的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习成绩与家庭里的父母关系等多方面连结;我们也不宜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长的潜能,看到孩子进步时要能意识到不会是简单的看得见的进步,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成长过程;我们评价孩子也不能只看到他不优秀的一面,而应该全面,否则,我们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我们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不管我们是否能感受到,是在“矛盾中”成长的,孩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内因”,我们家长、学校和社会是促进孩子成长的“外因”,我们家长的行为需要通过孩子“真实的内心”才能起作用,不能主次颠倒。幼年期孩子的概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等都还比较低,心智不成熟,这是家庭教育中矛盾的普遍性,我们需要接纳,并且遇到家庭教育中的烦心事、问题、甚至是矛盾冲突,这都是正常的,需要积极面对,因为矛盾充满着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否则,孩子就停止成长了;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又有他矛盾的特殊性,因为没有完全一样的孩子,哪怕是双胞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发生着矛盾特殊性的改变,我们得接纳并积极面对孩子的“个性”,了解自己的孩子,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里,每一个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基于矛盾特殊性而解决问题的前提,且“知子莫若父母”,那种过度依赖各种教育机构而解决问题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关于家庭教育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也许容易被“显性”的矛盾(比如学习成绩、玩游戏)所牵绊,但是把时间轴设定到孩子成人以后进入社会来考虑,这会是当前家庭教育的主要矛盾吗?也许“给孩子成长的方向,让孩子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成长”是主要矛盾;孩子因为还没形成独立人格,因此需要父母监护,需要教育,这个阶段,父母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承担起“培根、铸魂、启智”的教育责任,若是放任,孩子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了不负责任的“放任”,而不是“放风筝式地放养”。我们还意识到《矛盾论》的哲学思想还对我们婚姻生活、职场生涯等生活场景都能大有帮助,是我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金钥匙”。

 

  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为精神力量赋能”党史探秘工作坊的几点考虑    

 

学习定位:

坚持非公科技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定位,做好党群工作,让党的思想理论在群众中开花结果,做困难的解决者,美好生活创造者,为职工和企业精神力量赋能。

 

学习立足:

学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开展企业EAP职工精神力量赋能帮助、培育企业文化“红色”底蕴。 

 

解决问题:

帮助职工做好与自我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帮助职工呵护好家庭;帮助职工积极有效参与治理企业,搞好企业发展。

 

学习形式:

参与人员围绕主题,提前了解相关资料,在主持人的组织下,集体参与讨论,分析问题,形成团队和个人结论。

 

学习目标:

帮助职工和企业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培养全面的思维能力,增强职工和企业自信力和自控力,提升“自己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走进大众生活、服务于人民大众。



 

 



汉邦高科公众体验平台


Copyright © 2021 hbg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4694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864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