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我们“穿越”到1915-1921年那个时代,我们会选择什么社会角色?安于现状而苟且偷生?愤世嫉俗而无所作为?坐而论道而固步自封?揭竿而起而屡败屡战?或者其他?李大钊、陈独秀和胡适为何能领导新文化运动?如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组织和开展的?
探秘:大家一致认为,李大钊、陈独秀和胡适都是胸怀大爱的仁人志士,他们都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救劳苦大众于水火之中”为问题导向而不懈努力的。陈独秀从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中,拨茧抽丝,深刻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本是“民众思想麻痹”,从思想上唤醒民众是解决问题的“根”;为了解决问题,他进而创办《新青年》杂志,宣传科学与民主;为了解决问题,他进而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推广之;为了解决问题,他进而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的组建,在这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他爱憎分明,爱才如命,同时,勇于向一切保守势力“宣战”,表现出把牢房当“研究室”的大无畏精神。李大钊心系劳苦大众,一心救国,为了解决问题,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带到中国,全力推广;为了解决问题,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的组建;为了解决问题,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唤醒民众,李大钊为了解决问题,舍小家为大家,年仅38岁的宝贵生命都献给了国家,这难道不是“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之人。胡适敢为人先,为了解决问题,投身新文化运动,打破旧文化,推广白话文,推广新文化。他们因为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问题,就有了发现问题本质的决心;因为有渊博的学识,就有了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因为有解决“大问题”的使命感,就有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越战越勇;因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有了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结局。
大爱、立志、学习、实践、信念、乐观、再学习、再实践......